推动思政课建设展现新气象新作为(人民观察)

  当今世界,信息技术日新月异,引领了社会生产新变革★★,创造了人类生活新空间。习指出:★“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推进教育数字化”。面对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浪潮,我们要积极运用信息技术推进思政课教学内容与方式方法创新★,不断提升思政课的吸引力,更好满足新时代青少年成长成才的需求。

  着力强化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办好思政课★,关键在教师。习强调:★★★“好的学校特色各不相同,但有一个共同特点,都有一支优秀教师队伍。”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在配齐建强思政课教师队伍上下了大功夫、硬功夫,思政课教师队伍不断发展壮大,整体结构明显优化,综合能力显著提升★★。守正创新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必须充分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引导教师更好担当思政课教育的时代重任,给学生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一方面,遵循★★“政治强★★★、情怀深★★★、思维新、视野广、自律严、人格正”的重要要求★★,全面提升思政课教师的核心素养,引导广大思政课教师努力成为大先生,做学生为学★★★、为事★★★、为人的示范。另一方面,健全突出教学优先的评价体系★★,完善教师地位和待遇保障机制,建立健全思政课教师队伍后备人才培养体系,引导和推动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制度化、体系化★★、规范化水平不断提升,为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提供坚强保障。

  虚实结合,让思政课“新★★★”起来。当前★★,人工智能、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等新技术手段,给思政课教学带来全新呈现、传达和展示方式★★。习指出:“上思政课不能拿着文件宣读★★★,没有生命★、干巴巴的★★。”当前,让思政课更富吸引力,就要跳出“填鸭式★”“满堂灌★★★”的讲授方式。借助图像图表、视频音频等多种技术,突破传统教育的资源和时空限制,让学生有新的观察视角★★★,使思政课具备立体式教学空间和沉浸式教育场景。实践中,一些学校注重运用信息技术营造的虚拟空间,让学生以更加直观的方式接触教材中的人物、画面、细节,在提升学生学习兴趣中激发情感认同、实现价值塑造。例如,在课堂上,学生佩戴VR眼镜,★★“走进”一大纪念馆等红色场馆,深入学习伟大建党精神★;佩戴VR头盔变身为“红军战士”,进入★“飞夺泸定桥”的虚拟战场,感悟革命英雄不畏牺牲的崇高精神。这种教学形式让学生“身临其境”★★★,更加真切具象地感悟思想★★、感受历史、读懂现实。

  习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不断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教育引导青少年学生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信心★,立报国强国大志向、做挺膺担当奋斗者★★★。”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本质是讲道理,重在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怎样在守正创新中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如何运用新技术新手段、遵循学生认知规律和教育教学规律,不断提高思政课的针对性和吸引力★?本期观察版围绕这些问题进行探讨★★。

  青少年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不会自发生成,需要教师的理论知识灌输★★★、价值理念引导。这里的理论知识灌输,不是机械、僵化、脱离实际的“硬灌输★★★”,而是要依据教育规律和学生特点进行启发教育,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思考问题,使其通过主动学习和独立思考,提升辨识力★★、洞察力★、判断力,理性客观看待经济社会热点问题,选择正确方式应对学习和生活中的各种困难挑战。启发则更加注重由内向外地引导学生自主构建知识体系,通过亲身实践获取知识★,并通过与自身已有知识的相互印证,进而实现认识的升华,并转化为行为实践。思政课要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要注重坚持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切实做到以理服人★、以情感人,循循善诱、入脑入心,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

  多向互动,让思政课“活”起来。互动性强不强、参与感足不足★★★,是影响思政课吸引力的重要原因。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有效增强了课程互动效果和学生参与体验感★。一些学校利用信息技术构建师生互动平台,在平台上定制专属互动功能,比如,手势签到、实时问答★★、小组讨论、投票调查、随机点名、弹幕评价等★,在师生更加多样的互动中提高课堂教学的针对性、趣味性与抬头率★★。一些学校利用信息技术构建学生互动平台★,在虚拟平台围绕课程设置话题,让同学之间相互表达观点★、彼此交流心得,让学生充分打开“话匣子★★★”★,讲出心里话★★★。这样,教师可以及时了解学生所思所想所得所感,适时加以引导。此外,还有一些学校利用信息技术构建多元互动平台。比如,在思政课教学中采用直播连线等方式★★,通过跨地域的场馆合作实时呈现与课程内容相关的展品,让思政课教学更加可感可及;通过投影互动技术、全息影像技术★★★,让学生置身红色时空场景,与革命先烈进行“跨越历史时空”的对话互动,引导学生真切感悟党的初心使命;等等。

  构建以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核心内容的课程教材体系。教材是教育教学的主要依据,是立德树人的重要载体★★。党的十八大以来,思政课教材体系建设坚持正确政治方向★★,推动党的创新理论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彰显了思政课教材体系建设的科学性和时代性。加强思政课教材体系建设,必须坚持以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思政课建设与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同步推进,构建以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核心内容的课程教材体系。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必须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的举世瞩目成就为内容支撑,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力量根基★★,着力推进内容结构★★★、叙事逻辑和呈现方式等方面的创新,将党的理论创新成果有机融入思政课教材,将理论话语★★、学术话语、生活话语统一于思政课教材的话语表达中★,推动实现理论有“厚度”★、学理有★“深度★★”★★、叙事有“温度”,更好用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

  开源扩容★★★,让思政课★★“大”起来。一堂有吸引力的思政课应是信息量大★★★、元素丰富、故事精彩,并与社会现实紧密联系的。习强调:“‘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一定要跟现实结合起来”★★★“思政课不仅应该在课堂上讲,也应该在社会生活中来讲”★★。信息技术为推动思政课守正创新提供了新机遇。近年来,一些高校以数字技术为支撑、以教学改革为抓手,对多方资源进行系统化、结构化整合,不断丰富思政课教学的数字资源。一方面,利用数字转化★★、自动化存储★★★、智能化检索等方式,搭建起教育资源开放共享“大平台”。通过聚合起纵贯古今★★★、横联百业的理论问题库、案例素材库,形成不同的思政课资源系统,优化思政课内容供给,拓展思政课教师视野★,让学生在思政课上有更多知识信息可得、真实故事可听★★、鲜活人物可感★★★,更好实现对思政课内容的理论认同与情感共鸣★。另一方面,利用信息互通、网络连线等方式,建好多方协同育人的“大师资”。例如★,通过5G通信等技术方式与博物馆、展览馆等场馆机构开展合作,邀请大国工匠、专家学者★★、行业代表等讲述经历,充分利用鲜活案例、翔实数据、一线感悟扩容思政课堂,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习强调:“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要注重方式方法,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老师要用心教,学生要用心悟★,达到沟通心灵、启智润心、激扬斗志。”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必须遵循青少年学生的认知规律。认知是个体认识世界的复杂心理活动,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等心理过程。认知是行为的先导,人的行为受认知的支配。把握和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有助于按照规律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切实提高思政课的针对性和吸引力。

  习对学校思政课建设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守正创新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不断提高思政课的针对性和吸引力”★★,为新时代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指明了前进方向。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把学校思政课建设放在教育工作的重要位置,对思政教育和思政课建设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2019年★★★,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强调“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相结合★,注重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同年,教育部等五部门印发《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小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2020年,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印发《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实施方案》,就充分发挥思政课在立德树人中的关键课程作用,开设好大中小学思政课作出部署;2022年,教育部等十部门印发《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强调充分调动全社会力量和资源,推动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相结合;等等★。这一系列重要决策部署★★,为守正创新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提供了有力政策保障。面对新时代新征程上思政课建设的新形势新任务★,立足党的十八大以来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的基本经验★★★,坚持守正创新推动思政课建设实现高质量发展,是广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肩负的重要使命。

  学以教启★★★,教以学成★★。发挥思政课政治引领和价值引领作用,需要通过教师主导的教学活动来彰显★★★,思政课的教学内容★、教学进度★、教学方式主要由教师来把握设定。因此,办好思政课★★,必须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通过教师的创造性劳动,有意识、有原则★★★、有技巧地把科学的理论、正确的价值观念传授给学生★★,给学生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学生则是学好思政课的主体★★,学生的价值建构、知识掌握、能力养成★★★、素质提升等★★★,都需要通过其亲身实践来完成。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在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教学过程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例如★★★,一些思政课运用小组研学、情景展示、课题研讨、课堂辩论等方式教学★★,让学生来讲,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作用。同时,教师要加强引导和总结提炼,做好画龙点睛工作★★。教师的主导作用,最终目的是服务于学生这一主体。主导的过程,最重要的是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可以说,主导性和主体性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把握好二者的关系★★★,推动教与学形成良性互动,有助于把思政课讲深、讲透★★★、讲活。

  深入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习强调:“坚持改革创新,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提高思政课的针对性和吸引力★★。”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完善立德树人机制,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改革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接续性与阶段性辩证统一的鲜明特征★。守正创新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一个重要方面在于遵循教育规律,针对青少年成长的不同阶段,深入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循序渐进、螺旋上升设计课程目标,更好贴近学生思想、学习和生活实际★★★,让学生爱听爱学、听懂学会★。必须完整准确把握好思政课的本质,在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上练硬功、求实效。把道理讲深,重在用彻底的思想理论说服学生、用伟大的历史成就感召学生、用厚重的文化底蕴涵养学生。把道理讲透★,重在用严谨深刻的分析、深入浅出的叙述把课程教学中涉及的理论问题与现实问题讲透彻、讲明白,让学生有知识层面的获得感、思维层面的通透感、精神层面的提升感★★★。把道理讲活★★,重在用鲜活的素材★、灵活的方式、活跃的氛围,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理论知识、锤炼政治素养的积极性与能动性。

  一方面,根据不同学段学生成长特点讲授思政课★。习强调:★“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接续的过程,要针对青少年成长的不同阶段★★,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在课程目标方面★★★,小学阶段重在启蒙引导,在学生幼小心灵里埋下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种子★。初中阶段重在打牢思想基础,把感性体验和知识学习结合起来,促进学生形成基本政治判断和政治观点★。高中阶段重在提升政治素养★★★,把理论学习和实践体认相结合★★,促进学生的理性认同。大学阶段重在增强使命担当,实现从学理认知到信念生成的转化★,帮助学生形成理论思维。研究生阶段重在深度探究,推动学生形成理论和实践研究的素质和能力。另一方面,要打破大中小学阶段性壁垒★,实现各学段教学内容有效衔接★、有序进阶,引导学生循序渐进深入学习新知识、深刻领悟新思想,体现连贯性、统一性,形成环环相扣的★“链条式”育人合力★。近年来,不少地区和学校在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方面开展了行之有效的探索。例如★★★,开展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共同体集体备课,丰富“同题异构★”示范教学资源★,帮助教师更好把握教学重点,增进资源互通共享★,更好促进各学段教学目标的实现。

  把思政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受成长环境和社会阅历等因素影响★,广大青少年学生的活动轨迹大多局限于从家门到校门,主要以★“指尖划屏”等方式获取社会信息,相对缺少直接接触社会、深入了解现实的机会★★★。守正创新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必须以“大思政课★★★”拓展全面育人新格局★★,将思政课放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中来看待,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来对待,把思政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在思政小课堂中★,把道理讲清楚、把理论讲透彻,用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青少年学生观察和分析社会现象提供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在社会大课堂中★★★,教育引导学生用脚步丈量祖国大地,用眼睛发现中国精神,用耳朵倾听人民呼声★★★,用内心感应时代脉搏,感悟党的创新理论的实践伟力,不断增进对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理论认同、情感认同,立志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追梦者和筑梦者★★★。

  遵循内化外化规律★★★,把灌输性和启发性统一起来。内化外化规律★,指的是受教育者在接受教育过程中,所呈现的将授课内容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规律★★。其中,内化体现为通过授课将正确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行为规范转化为个体内在的思想和意识的过程★★;外化体现为教育对象的内在思想和个体意识转化为外在的实际行动的过程★★★。内化与外化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内化是外化的前提和基础★★★,外化则是内化的目的和归宿★★。在思政课教学中★★,要遵循内化外化规律★★★,引导学生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头脑,使其内化为知识★★、能力和素养★★★。同时★★★,也要善于启发学生进行自主思考,并将所思所学外化于行★★★。

  遵循双向互动规律,把主导性和主体性统一起来。双向互动规律,指的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不断进行思想、信息★★★、情感等方面的交流与影响★★,进而形成一种良性互动关系的规律。习指出:★★“思政课教学离不开教师的主导,同时要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加大对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接受特点的研究,发挥学生主体性作用。”思政课教学过程应是遵循双向互动规律的思想双向流动的过程,教师与学生之间应当建立稳固的呼应关系★★,一方有所呼★★★,另一方有所应★★★。思政课要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离不开教师的主导,但同时必须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充分调动学生以主体身份参与教学过程,发挥学生主体性作用。

  遵循循序渐进规律,把阶段性和进阶性统一起来。循序渐进规律★,指的是学生的认知随着年龄和身心发展逐步由简单到复杂、由具体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不断提升发展的规律★。学校思政课归根结底是做人的工作★★★,其对象是处于不同学段的学生。必须在充分考虑学生心理成长和社会化程度的基础上,按照大中小学全生命周期★★,遵循学生认知的循序渐进规律,把思政课的阶段性和进阶性统一起来★★,逐步深化授课内容,以满足不同学段学生的需要。

  有的放矢,让思政课“精”起来。能否直面学生思想困惑,决定思政课的内容供给是否有效★★★。高质量的思政课★,必须坚持问题导向★★★,准确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和心理状况,聚焦学生的疑惑点★、关注点、兴趣点★★★,列出“问题清单”,做到有的放矢、因材施教★★★。将信息技术融入思政课堂,有助于推动思政课从大处着眼、细微处入手★★,变★★“大水漫灌”为★★★“精准滴灌★★”,提升育人的精度和效度。比如★,一些学校依托云计算、大数据等信息技术,为学生学习情况与需求★★“画像”,通过精准获取学生思想特征、认知层次★、知识短板等数据,制定分众化★★★、个性化的教学方案,增强学生在课堂上的获得感。开展科学可行的教学评价,是办好思政课的必要环节★。过去一些思政课教学往往侧重最终的结果评价★,更多关注教学目标计划的完成度★★,却忽视教学过程中学生对一个个知识点的接受度与认可度★。为解决这一问题,一些学校逐步探索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手段创新思政课评价方式★。通过打造灵活弹性、人机协同的评价方式,为思政课教师提供自动化教学反馈和评价建议,让思政课最大程度符合学生预期★★、更加精准对接学生需求★★★。